从远处看,为什么有人会加入恐怖组织似乎是个谜。 “这些人怎么能做这种可怕的事情?”典型的观众可能会问到最近一次泄露的新闻报道,其中包括一名记者被斩首的视频或一架带有AK-47的武装分子向人群中发射炮弹的镜头; “这些人一定是怪物!”一个人可能会从舒适的客厅里惊呼到一个遥远的世界。
那样简单就好了。 如果我们只能说有些人,某些邪恶的“其他人”,只是倾向于抽象地存在于“那里”的暴力极端主义。然而,事实要复杂得多。 暴力极端主义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有能力吸引各行各业的人们。

暴力极端主义团体的魅力在进化上植根于人类社会心理最基本的欲望:需要,被爱和包含的欲望。 人们倾向于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排斥,在许多情况下,加入一个群体的需求超过了许多人所珍视的道德和价值观[1]。 加上发展中国家许多人可能遭受的童年创伤和系统性受害,大量被剥夺权利的人很容易受到恐怖组织的滋养。
暴力极端主义团体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些情况,他们利用这些心理系统和情绪来招募新成员。 而且,不幸的是,他们擅长于此。 因此,作为建设和平者,我们如何利用心理学为挣扎中的社区创造积极的和平运动提供信息? 我们如何像暴力极端主义团体那样利用这些系统?
非暴力行动团体必须首先赋予一种意义和团体归属感,以取代加入暴力极端主义团体的社会心理需要。 非暴力团体还必须为社区成员遭受的创伤和耻辱提供出路,引导那些消极的经历,并利用它们来创造意义和归属感的积极出路。 此外,成为受害者的人们通常希望加入团体,使他们觉得自己是社区变革的参与者,他们最终有权站起来,说他们将不再容忍自己的负面经历。
暴力极端主义分子希望弱势社区的成员相信加入他们的组织是唯一的选择,而用暴力进行反击是解决其问题的唯一途径。 美国和平研究所非暴力行动计划主任玛丽亚·斯蒂芬(Maria Stephan)博士认为,从经验上讲并非如此。 斯蒂芬(Stephan)在她的著作《为何抗拒民众的工作原理:非暴力冲突的战略逻辑》中研究了从1900年到2000年代初发生的330次暴力和非暴力社会变革运动,她发现非暴力运动的成功率是其发起者的两倍。暴力[2]。

她还指出,重要的是要使任何特定社区的所有成员都参加和平运动,特别是那些被剥夺权利的人,因为他们往往是最容易受到激进团体梳理的人。 斯蒂芬说:“因为在非暴力运动中进入的门槛要低得多,所以参加非暴力运动的人比暴力运动的人多11倍,即妇女,青年,残疾人” [3]。
具有非暴力组织历史的社区(人们知道有替代激进极端主义的可行选择的社区)比没有这种历史的社区更不容易受到极端主义团体的心理攻击[4]。 因此,重要的是,当出现非暴力运动时,应在政策制定者面前为他们提供可行的席位,以确保它们扎根于各自的社区并培育代际和平文化。 发展中国家的人们需要听到这样的信息,即其他国家的集体行动可以有效地解决不满和解决问题。 他们需要知道他们的声音可以在他们周围的世界中创造真正的,切实的变化。
暴力极端主义不是单因的,也不是容易解决的。 最终,这是人类的挑战,需要在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从各个角度着手。 为了看到一个社区的变化,一个人必须参与暴力行动的观念必须受到挑战,并通过非暴力运动的不懈努力被证明是错误的。 必须提出创新的基层替代方案,以利用年轻人的思想,实现他们融入团体的愿望,并与他们有意义地建立联系,以促进可持续和平。
有关与暴力极端主义作斗争的更多信息,请关注@USIP的美国和平研究所和关注@NonviolenceNY的纽约非暴力国际组织。 不要忘记也参与您的社区。 有关您所在地区的基层和平运动及其参与方式的信息,请访问www.peaceinsight.org。
参考文献:
[1] Teichman,Sherman。 “我们的冲突之脑:创伤,治疗和恐惧政治:迈克·尼康楚克访谈录。” EuropeNow ,2017年,www.europenowjournal.org / 2017/01/31 / our – brains – on – conflict – trauma – healing以及对麦克·尼康楚克的恐惧政治访谈录/。
[2] Stephan,MariaJ。“为什么民事抗拒行之有效:非暴力冲突的战略逻辑。” Belfer 中心 ,2012年,www.belfercenter.org / sites / default / files / legacy / files / IS3301_pp007-044_Stephan_Chenoweth.pdf。
[3] 玛丽亚·斯蒂芬(Maria J. Stephan ) 博士在人权研讨会上讲“非暴力工作” 。 耶鲁大学法学院,2018年11月29日,http://law.yale.edu/yls-today/news/dr-maria-j-stephan-tells-human-rights-workshop-nonviolence-works。
[4]史蒂芬(Stephan),“内战为何起作用:非暴力冲突的战略逻辑。”